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,广大农村地区是中国的根基,是中华儿女矢志奋斗、报国图强的精神源泉,为国家发展、民族复兴持续提供着资源和财富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,近年来,向家镇在基层党建上不断加强纵深推进,通过党建强基固本,形成向心力、凝聚力和创造力,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,而望湖村就是向家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缩影。
一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对标支部强、队伍优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。根深方能叶茂,本固才可枝荣。党支部是基层治理和发展的根本,为了加强农村地区党支部的战斗力,向家镇党委始终将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,不断夯实农村支部力量,而望湖村从一个软弱涣散村摇身一变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,主要原因也是抓住了党建这个牛鼻子。一是配优支部力量,在望湖原有的支部队伍基础上,由镇党委选派优秀干部张伟、向弟良担任该村支部书记和副书记,和驻村工作队进一步配优夯实支部队伍,支村两委、工作队和后备干部加起来共10人,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;二是严把党员发展关,镇党委注重对入党发展对象的政治、业务等方面进行考察,党委班子严格考察入党积极分子,严审入党申请书内容,确保入选人员政治过硬、素质过硬、甘于奉献,为支部不断充实硬作风、高素质党员队伍;三是发挥党员先锋作用,产业发展上,支部引领护航,顺利完成土地流转,党员带头试点产业新形态;人居环境整治中,党员认真落实每月党日活动,扫道路、清水污、颂新风;旅游开发过程中,群众积极配合征地拆迁,参与镇村统筹规划。党的建设,为望湖村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基地,实现全域经济的整体发展,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。
二、始终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,聚焦资源活、产业兴,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。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中讲到,产业兴旺,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。向家镇党委坚持以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,聚焦村级产业发展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,提升村级治理水平,引领群众发家致富。一是摸清家底盘活资源。镇党委全面排查镇、村集体资产,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盘活闲置资源。向家原自来水厂在望湖境内,一直处于闲置状态,在党委政府规划构想后,引进本地乡贤投资500余万元和望湖村集体联合打造成集餐饮住宿、文娱休闲为一体的高规格现代农庄,吸引了开慧、伍市、浯口等地众多顾客前来打卡娱乐,不仅为当地提供了50余个工作岗位,还带来了人气,预计每年将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。二是敢为人先试新拓道。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产出效益,望湖村党支部敢为人先、先试先行,在种植大户的带领下,群众纷纷参与,湘莲产业由20亩发展到200亩,丝瓜产业由原来50亩发展到600亩,带动了一批群众增收,传统产业成熟后,望湖村先行一步探索田园综合体,党员老刘带头试点了50亩稻田养鱼、瓜棚养禽等混合农业,还试行了租赁认领模式的家庭农场,在探索中寻找方法,积累经验,为全镇产业发展闯出更多新道路。三是由点到面壮大产业。产业发展难以一蹴而就,镇党委始终坚持充分调研,分步实施,努力以最小的投入,为群众寻找最适合的产业。丝瓜生长快,如果采摘不及时,每一年将会有上千斤丝瓜掉落腐坏,白白浪费了粮食,党支部针对这一情况,决定试点瓜棚养禽,在选择家禽的品类和投放数量时,认真分析实验,目前进展顺利,待技术成熟之后再做推广。望湖村通过发展产业,不仅为村级集体增加了6万元收入,同时还带动了周边4个村一起发展,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,大幅增加了群众收入,由点到面推动了全镇的产业发展,现在的向家,产业发展有势头,群众对美好生活有盼头,产业兴旺、生活富裕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。
三、始终坚守防贫底线,聚力政策帮扶、产业发展,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。望湖村原来是一个贫困村,目前虽然已全部脱贫,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还很重,为了达成目标,向家镇真抓实干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。一是抓实结对帮扶。始终坚持用最强的力量结对帮扶最困难的群体。脱贫户老李被诊断出尿毒症,家中还有个上小学的侄女,只剩年迈的母亲照顾家庭,生活陷入巨大困难,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,迅速将其纳入监测帮扶,制订了帮扶计划,除加大医疗救助和助学关怀力度外,还对接了村上的产业车间,为老李的母亲找到一份居家工作,有效缓解了家庭困难。同时,帮扶干部们在走访过程中得知一些村民存在小病难去治,大病没钱治的情况,便多方对接邀请省人民医院、省中医药大学来村开展义诊活动,不仅为本村村民诊疗治理,还服务周边乡村群众200多人,免费发放药品200余份,针对2户大病家庭,帮助办理医保手续,争取大病救助,为患者家庭减轻了很大的医疗负担,进一步增进了群众感情。二是开展人文关怀。向家镇十分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,乡村振兴办每季度对困难家庭发放大米、油等物资,逢年过节组织关爱独居老人“微孝午餐”活动,特别是望湖村,注重扶困扶智长远方向,在后盾单位——省委老干部局的支持下,经多方筹集130余万元,成立了教育基金会,帮助困难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,两年来开展助学活动2次,发放学习用品500余套,走访困难群众200余人次,累计发放帮扶资金31万元。三是带领村民致富。结对帮扶不是简单的“帮一把”就了事,还做到了“要致富”。脱贫户老喻是勤劳人,原在村子附近打零工,工作不稳定,生活十分拮据。而这一类有劳动力,缺资金技术的脱贫户还不少,为了改变他们的困境,镇党委充分调研征得意愿后,统一办理小额贷款、开展技术培训,安排销路,老喻就是这些举措的受益者,今年种下了10亩白玉丝瓜,丝瓜有产量,有销路,当年就有7万多元的利润,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而通过参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群众村里还有很多。向家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产业,就是让群众能够更多参与到产业的分工合作中,更多的获得产业发展的收益,全力以赴确保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。
四、始终坚定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理念,致力环境优、乡风美,让家乡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仓廪实而知礼节,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,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,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改工作深入推进,望湖村更加美丽宜居。为了让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自然融合,构建生态文明和谐之美,向家镇党委、政府统一规划,在望湖村确定了“绿色产业+向钧故居红色文化”为基调的发展目标。1000多亩丝瓜、湘莲产业大力发展,到处绿意盎然,望湖农庄拔地而起,乡村休闲、民宿经济,变得更加有声有色,向钧烈士红色文化,吸引了“中国好人”邓学东、国防科大教授彭忠秋等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学习,进一步传承、完善、传播了向钧精神,一条8公里的柏油路通村而过,蓝色的天,洁净的地,道路两旁党旗飘扬,红色壁画、绿色产业,文化广场、庭院小景和民宿雅居,在夕阳的余晖的映衬下,构成了一幅乡村美景图。
农村地区要发展,必须有强大的凝聚力,这就离不开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,向家镇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,坚持以党建为抓手,充分凝聚人心形成战斗力,在发展上敢为人先、攻坚克难,涉足“深水区”、探索“无人区”、填补“空白区”,注重调研选题、全面审题、探索解题,让发展少走弯路,让群众多得实惠,就如丝瓜地、荷花塘,春天播下了的种子,经过时间的滋养,便会绽放的花朵,收获果实。